2015年10月7日 - 什麼是「千禧世代」?「千禧世代」指於1980年至2000年期間出生的人。他們有著許多特徵,其中最明顯的是傾向較遲獨立,即使搬離家人,仍需靠父母的金錢幫助置業。
我們希望了解千禧世代不願意置業的趨勢成因。綜觀以下學院所作的研究,包括香港城市大學、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和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以及美國白宮有關千禧世代的報告及新聞報導,得出以下兩大原因。
千禧世代的經濟狀況
千禧世代大多於2008年金融海潚時畢業並投身社會,經濟不景氣大大影響他們找到合適工作的機會。至2010年,單單在美國,18至34歲年輕人士的失業率已高達13%。金融海潚重創環球經濟,導致失業率長期高升,同時令千禧世代很難開創理想中的事業,甚至找不到工作糊口。
金融危機並不是唯一使千禧世代陷入經濟困境的因素。隨著每一代人受教育的機會漸漸增加,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擁有大學學位已變成平常事,無助提升個人競爭力。在美國,大學學費昂貴,學生大多靠政府貸款來完成大學課程;在2013年,平均每名大學生畢業生欠政府$28,400美金,而每十名大學畢業生中便有七名欠債。儘管入讀大學為他們帶來許多機會,但數以千計的學生在畢業時均變得負債纍纍。
第二,大量畢業生湧入勞動市場,使大學學位漸漸「貶值」;加上金融風暴的影響,千禧世代同儕間常出現激烈的競爭。南華早報一篇報導指,越來越少大學生能夠在畢業後找到中層職位,大多只能擔任普通文職工作;只有73.4%大學畢業生成為中層人員,如經理、行政人員、專業人士和助理專業人士,數字較2001年的82.5%少。
此外,地產價格高企亦阻礙千禧世代置業,這情況在香港特別明顯。據香港城市大學名為「『我不會離開父母』��香港八十後的置業意向」(‘I Am NOT Leaving Home’: Post-80s’ Housing Attitudes and Aspirations in Hong Kong)研究報告指,儘管香港的樓宇按揭較其他國家優惠,但置業所需的「首期」佔物業價格約三至五成(中小型單位須支付三成、大單位及洋房須支付四至五成)。這些比率看來極不合理,雖然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原意是抑壓樓價上升,可是成效不大,反而使香港市民更難置業,更何況千禧世代呢!
城市大學的報告所列的正正是千禧世代不願置業的原因。調查發現,1,708名受訪者仍與父母同住,而65%則指他們找不到其他地方居住。
千禧世代的社交文化
先前所提及的因素並不是千禧世代(特別是香港的千禧世代)不熱衷置業的所有原因。除了經濟不景氣,他們獨特的社交傾向亦是原因之一。他們與上代人最明顯的「文化差異」是不再把結婚、組織自己家庭與「成年」劃上等號。
現時千禧世代視「成年」為擁有某種特質。根據美國克拉克大學於2013年的調查,不少18-29歲的受訪者及其父母均表示,成為成年人即學懂承擔責任及犯錯的後果。其中36%年輕人及50%的家長指,肯承擔責任是最重要的成年指標。沒有任何年輕受訪者及只有5%父母表示,搬離父母代表「成年」。
若果「成年」與「置業」不再劃上等號,那還有什麼原因能驅使千禧世代購買屬於自己的房子?城市大學研究報告發現,79%的受訪者表示會在「結婚」和「與伴侶同居」後搬離父母。
結婚對千禧世代來說好像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在先前提及的克拉克大學研究中,只有4%的受訪者認為結婚是成年後必須完成的事情之一,因而令他們越來越遲婚。這可能因為千禧世代都奉行「個人主義」,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願意花更多時間來建立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傾向先建立一個穩定的事業和財政基礎才會考慮與伴侶結婚。
香港的千禧世代更加是個人主義的熱烈追隨者。90%受訪者向城市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從未想過搬離父母與朋友同住,而85%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應保持傳統家庭觀念」,間接表示這是為何他們仍與父母同住的原因。結果反映香港千禧世代的思想與西方國家千禧世代的不同,西方國家的千禧世代普遍接受及歡迎與朋友同住,直至自己有能力置業。城市大學研究亦發現,因香港的千禧世代不願意與他人同住,他們的社交網絡較西方國家的千禧世代差;同時亦缺乏與別人分享及共同分擔家務及日常開支等經驗,或使他們較自我中心,難以適應與家人分開的生活。
總結
文中所整合的研究報告顯示,千禧世代不熱衷置業的原因不只是經濟環境惡劣。經濟因素當然佔一部分,但千禧世代的社交能力亦對此有重要影響。